1. 首页 > 排行百科 > 万户捣衣声是谁的诗(千家万户中的捣衣声)

万户捣衣声是谁的诗(千家万户中的捣衣声)

千家万户中的捣衣声

探寻捣衣声的历史渊源

在千家万户中,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时刻回荡着——捣衣声。在广袤的中国农村,捣衣声曾经是生活的常态。几个女人围坐在布匹之前,拿着木柄长捣杵把整块床单、被罩捣打成整齐的褶皱。再加上这声音的伴奏:趁捣衣间或者屋子里闲下来的时候,费力却频频响起的锤钉声;设在屋子外的比比打打声、大锣声……还有更多的声音与图像,突出了我国民生中的一隅。而关于捣衣声的起源,却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夏代以及东周时期。那时农民们所使用的捣衣器,是一种类似木锤的东西——亦即捶。

捣衣声背后意蕴

众所周知,捣衣声并非一种纯粹的声音,它背后有一层社会、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在传统社会中,捣衣声是一种家庭美德的象征——它意味着传统的夫妻相敬如宾、老少皆宜、彼此和睦和美好的家风。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种美好的家庭氛围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形形色色、各具特色的声音——电视的呼啸声、电脑的噼啪声、交通的轰鸣声……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不再听到那熟悉的捣衣声,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记忆也随之烟消云散。更何况在现代都市中,有人根本没见过捣衣声,这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无伤大雅,但是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而言,这或许是一种遗憾。

捣衣声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万户捣衣声是谁的诗(千家万户中的捣衣声)

维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应由每一个人来承担。因此,我们也需要更多地去发掘和保护那些已经淡出公众视野、不曾被人重视的刻于记忆中的传统文化。捣衣声便是其中之一。如今的文化快速发展,许多老一辈的人们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价值观念下降现象,少数人甚至不再关注传统文化,更不用说维护和发扬它们了。但是,我们不能舍弃了那些能告诉我们更多有关过去的文化形态的文化遗产。捣衣声,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它能激发人们对文化的思索和对社会的思考,也能对构建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带来一定的好处。捣衣声,常常与穿越时空、飞跃人生有关,它既将人们带领进去,又让人们意犹未尽地离去。正如 2009 年王冰洋诗歌《千家万户捣衣声》所诉:“举手成云、发箫为雨、举双掌擂钵打锣叫嚣……”声声回荡,记忆里永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p@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10:00-18:30,节假日休息